陶朱公的智慧:从政治家到商圣的传奇人生
公元前473年深秋的太湖,烟波浩渺,芦花飞雪。范蠡独自站在姑苏台上,远眺着远处吴国都城升起的滚滚浓烟。二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这一刻见到了结果——吴国灭亡,越国复兴。
公元前473年深秋的太湖,烟波浩渺,芦花飞雪。范蠡独自站在姑苏台上,远眺着远处吴国都城升起的滚滚浓烟。二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这一刻见到了结果——吴国灭亡,越国复兴。
公元前473年的一个深夜,越国大夫范蠡悄悄收拾行囊,带着家人离开了刚刚灭吴的越国。临行前,他给同僚文种留下那张著名的纸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两年后,拒绝离开的文种被勾践赐死,而化身"陶朱公"的范蠡却在齐国三次积累千金财富,用他逆人性的生存智慧
一直以“商圣”“财神”深入人心的范蠡,10月26日因一项新研究“出圈”。中国先秦史学会范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郭启朝的最新成果,聚焦范蠡的“医祖”智慧与“医神”贡献,这一论证打破大众对其的传统认知,相关讨论迅速升温,让范蠡的身份跨界转换成为热门话题。
我记得前几天在亲友群里,朋友小李把“范蠡”念成了“范离”,一瞬间群里气氛既尴尬又好笑。说实话,这种错很常见。我们太熟悉“以蠡测海”这个成语,以为蠡一律读lí(第二声),结果把工具字的读音硬套到了人名上。这种“知识迁移”的错误,已经把正确读音带歪了几十年,连一些
她说:“黑面老师,我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我不知道怎么把握这其中的度。”